共同走過教科書統一年代的同學們,有關教導讀書寫字的書本,還記憶猶新嗎?

臺灣書店
日治時期,承攬台灣地區中、小學教科書籍編印的台灣書店,於戰後更名為「教科書總批發所」,隸屬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主要業務內容為印製及配送中小學教科書、參考書。
1946年6月,教科書總批發所改組為「臺灣書店」,隸屬臺灣省政府教育廳。及至1999年,配合精省計劃,改隸教育部。
1996學年度,因教科書解禁,臺灣書店營收及稅前盈餘逐年降低。2002年,市場競爭力逐年下跌,導致財務虧損。2003年,遭裁併而結束營業。

逐漸開放的知識
前因義務教育所使用的教科書並未開放編製,所有教科書皆由國立編譯館編審,交付指定公、民營書局,如臺灣書店印刷發行。當時臺灣書店每年約需印製國民小學教科書(國語、數學、自然科學、健康教育)約5,000萬冊,以供應全省含金馬地區各國民小學使用。
90學年度教科書全面開放審查、編印,呈現多樣風貌,國中、小學不再敎授劃一知識。失去寡占的優勢或許正是導致臺灣書店走向沒落的最大原因。

市區改正見證
該產業建築遺產為已被拆除的重慶南路門市大樓。此棟大樓的原建築為1924年臺灣「市區改正」的案例。於1989年因應市區改正計畫,門市大樓列入「重要紀念性建築」之列,但卻仍於1990年遭到拆除,難逃改建命運。改建之前,曾經進行測繪保存工作,製作1/50模型與招牌,現於高雄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中典藏。

職場全家福
臺灣書店正式編制員額有限,每當開學前的寒暑假期間,額外招募大量工讀生協助處理教科書打包與配發等工作。
經由老員工訪談資料得知,招募的工讀生大多來自臺灣書店從業員工的子女。這群年輕學子因而了解父母工作環境與內容,形成全家共事同一單位,一起打拼的有趣情形。

註冊商標
臺灣書店的標誌―「臺灣書店」四個漂亮的國字由來,因總經理吳正牧先生曾任桃園縣立文化中心主任,與桃園縣的藝文人士熟稔。特邀桃園知名書法家黃群英先生題名,依其墨寶製成招牌之外,館內文具、印刷物上皆可見。

【小文說】
臺灣書店是現在臺灣中生代接受教育過程的共同的記憶,當年其所印行的課本,是台灣教育體制中最基本的知識來源,而出版教科書所用的文獻、文物,是台灣教育發展的重要文化資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istorybo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