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四方灑一灑,期望作物能夠快快長大~
日治時期,台灣的農民即用硫酸錏作為施肥的主要原料,迄今,硫酸錏依舊是台灣農民的好幫手與最愛。

高雄硫酸錏公司
高雄硫酸錏公司的建立,係與戰後美援有密切關聯。1949年7月,美方有感於肥料工業對台灣經濟發展之重要,建議在台設置硫酸錏廠,並提議將兵工署下第26兵工廠改組為肥料廠。由「經合署」予以補助,獲得美援的高雄硫酸錏工廠於1950年1月成立。
初期高硫與聯勤26兵工廠為二廠一體,不僅於26兵工廠中建置設備,從事小規模生產,重要幹部亦不離軍方色彩,均為軍職。及至1951年第一期擴廠後,高硫才正式進入全面運作,成為國內首重的肥料大廠。
但好景不常,連年不利的政策與工安危機,使高硫陷入經營困境。
1987年9月,政府宣佈過去長期由台肥、高硫、中化三大公營事業佔有的肥料市場開放民營,肥料工業競爭日趨激烈。
1991年面對工安危險事件不斷發生,抗議陳情事件層出不窮,面對嚴峻的大環境挑戰,高硫雖力圖振作,卻因民營化失敗,於2002年底歇業,結束在台灣肥料市場上,長達半世紀的風華歲月。

創廠最大功臣
1951年1月1日,高硫生產的寶島牌硫酸錏問世,其品質與日本所製之硫酸錏相較,毫不遜色。寶島牌硫酸錏不但打開自製的先河,也使台灣的化學肥料不假外求。而推動高硫創廠的功臣,首推首任廠長黃朝輝博士。
黃朝輝為化工專才,戮力從公,並以企業發之觀念,在每次擴廠規劃中預留下次擴建的伏筆。
當年隨黃博士來台的幹部與員工,經其親自挑選,嚴以律己律人的管理信念,使部屬產生敬畏。儘管性情嚴謹,黃博士卻從不吝於栽培部屬。對於抗戰期間流離失學的來台青年,均給予復學與進修機會。並於1963年完成大批員工宿舍的興建,大舉提升員工的生活品質及照護。
即使是從未見過黃博士的高硫員工,也多有聽聞戮力經營的傳述。其留予高硫與戰後台灣國營事業的產業文化,足以建構台灣重要的資產之ㄧ。
透過清查,有幸獲知黃博士與高硫員工間的深篤情誼。清查結束後,團隊將黃博士的銅像收藏至科工館中,某次公開展出時,接獲署名為高硫老員工的來電,表示想到現場獻花,為老廠長慶祝冥誕。清查團隊原本半信半疑,但在黃博士冥誕當日,高硫老員工不分省籍、紛紛到場獻花,此後每年如期同聚ㄧ堂。足見黃博士的風骨精神,深存高硫老員工心中。

環境殺手?環保尖兵?
1991年起連續發生的公害事件,很容易讓人認為高硫是個不顧環安、只求利益的公司。事實上,高硫是國內早期少見具有環保意識的化學工廠。
自1970年秋季起,高硫便啟用二氧化硫回收設備,此設備不但可以根除烟害,還能將回收後的氣體再行吸收,增加硫酸產量。此舉不但達成污染防治目的,也大幅節省原料開支。1985年,在工業局的輔導下,高硫興建國內首座由廢酸液回收硫酸錏肥料設備,自此不但有效解決水汙染問題,並使生產成本大幅降低。
綜觀上述,可以推知,高硫其所背負的主要「原罪」,乃是經過半個世紀後,人們發現化學肥料只能暫時性紓解糧食問題,對於地球永久經營並無益處,以及化學工業本身的污染性及危險性皆高。

工業生活的軌跡
1963年時落成啟用的宿舍群,是高硫重視員工福利的最佳表徵。
這些與工廠擴建計劃同時進行的宿舍群,象徵著最後一批高雄工業的建設,並深刻紀錄著高雄勞工的生活場景,其間的生命史堪稱最為豐富的一頁。而其建築外觀的簡樸之美,也足以窺見早期軍工工程師的素行精神。
可惜別具時代性的宿舍群,已遭拆除命運,無緣再見。台灣文化遺產保存的迫切性,刻不容緩。

【小文說】
文建會於2004年委託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王玉豐老師,針對高雄硫酸錏公司進行產業文化資產清查,
由於高雄硫酸錏公司已經關閉,廠房不復存在,無法就地典藏相關文化資產,因此許多重要文獻與文物均交由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保管收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istorybo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