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綜觀台灣產業史,台灣機械公司之組織異動與廠址變遷,堪稱多桀瞬變。

台灣機械公司
第二次大戰後,經「資源委員會」與台灣長官公署會商,決議將位在高雄的「株式會社台灣鐵工所」及「東光興業株式會社」與位於基隆的「台灣船渠株式會社」合併為「台灣機械造船公司」。
1948年,設機器廠於高雄市,成立「台灣機械有限公司」;並設造船廠於基隆市,成立「台灣造船有限公司」。台灣機械公司與中國造船公司之沿革,可以說是來自「台灣機械造船公司」。
1989年,行政院成立跨部會「公營事業移轉民營推動小組」,經濟部配合其政策,旗下產業進行民營化。由於營運不佳,台機成為第一波移轉民營事業的五家公司之一。
1996年,台機將鋼品廠讓售,移轉予統一實業,成為公營事業民營化第一件特定移轉的案例。同年,合金鋼廠也在隆成發公司同意以「現況使用權」之方式,移轉民營化。
1997年,船舶廠更名東南水泥公司,成為旗下子公司。
2002年3月1日,台機公司宣佈解散,並以此作為清算起算日,台灣機械公司宣告停業。

舉足輕「重」的角色
台機曾是國內唯一從事重型機械製造的國營事業,無論設備、技術、人才均領先國內各公、民營機構,產品遍及各國營事業。
1970年,台灣退出聯合國,引發前所未有的外交及國防窘境。蔣經國先生乃要求國防自主,積極發展軍重工業。
時期台機特別受到政府重視,除併入國防工業相關的重車廠及中興合金鋼廠,壯大聲勢,總公司亦投入龐大資金,發展相關重工業,以期與十大建設中的中鋼公司、中船公司相輔相成。
其時,台機參與許多重大建設,如西螺大橋、水庫閘門工程、鐵路車輛轉向架、胚芽米碾米機、鍋爐、造紙烘缸等等,在台灣重機械發展史上,居重要地位。

山洞裡工作
1940年,台機前身「台灣鐵工所」招考第一期教習所學生,規定高等科以上學歷始能報考,考試科目為日文、數學、歷史。培訓三年後,直升為工廠技術工。
教習所類似現今的建教合作,學生均有薪水可領,第一年每日6角,第二年每日9角,第三年每日1元2毛,技術工每日1元5毛。因日人不願意為工,學員以台灣人為多。
1945年,戰事頻傳,教習所停止招生。
第二次大戰末期,「台灣鐵工所」曾一度改為「海軍監督工廠」,隸屬「岡山航空隊」,製造海軍、空軍軍用品。
在大戰空襲最嚴重之時,工廠遷搬至高雄岡山山洞裡,工廠人員均調派到山洞工作。其後,工廠遷至半屏山山洞,但因距離太遠,且局勢動盪,員工陸續離職。

點工制度
在眾多國、公營單位中,台機以特殊的「點工制度」最為人知。
所謂「點工制度」就是在建造一項設備時,預先訂出工時數,只要設備在預訂的工時數內完成,剩餘的工時就轉為員工的工時獎金。
此制度實施的原因,乃是因為台機產品手工需求繁多,如機械加工、裝配、電焊等等,都須以人工完成,雖然1948至1950年間曾先後採行「獎工辦法」與「包工制度」,卻因集體性發放獎金的獎勵方式並不公平,而大幅影響工作效能,加以包工供過於求,最後均停止辦理。
為了增進產量,解決人力安排問題與達到公平獎懲,台機於1952起改採「點工制度」。此制度施行後,不但有效提高工作效率與產品品質,亦大幅降低製造成本,確實掌握交貨時間,此法沿用至台機民營化為止。

小文說:
臺機公司是早期台灣工業的推動者。文建會委託成功大學陳政宏老師,於2004-2005年間針對台機進行產業文化資產清查。
透過清查,由許多公文檔案、老照片及機具、模型,讓我們得以回顧我國工業的進程演變,以及台機影響力的延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istorybo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