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台灣林業,歷經嬗遞,其間蘊含著豐富的文化資產。戰後,林務局及各附屬機構承擔全台大半森林資源之保育與經營工作,已歷一甲子。
林務局於2004年9月經文建會指定為第一階段清查單位,並於2006年5月起展開清查工作。至2007年9月,已完成兩階段清查工作,並登錄八百餘件具林業產業文化價值之清查成果。
以下將總局及所轄九附屬機構之清查成果擇要呈現:

林務局(總局)
林業工作基礎:事業區檢訂及森林資源調查
為求台灣全島土地及林木資源之通盤掌握,1954、1972及1990年分別辦理3次森林資源調查,利用航空照片建立全島土地利用型圖,並經相片判釋、現地調查等方法估算全島森林面積及蓄積;同時亦因應各時期所需,完成土壤、野生動物、森林遊樂資源調查、地理資訊系統建立及林地分級分區工作,為台灣林業經營奠定厚實基礎。

台灣林業期刊
戰後,林務局曾陸續編印「台林」特刊、「林產通訊」、「林產月刊」、「造林通訊」、「木材產銷」、「今日造林」等叢刊。
1974年,依據政府公辦雜誌精簡政策,將「今日造林」、「木材產銷」及林業試驗所發行之「台灣木材工業」整合而成「台灣林業」月刊,統一由林務局印行,並於該年12月發行創刊號;1996年7月,改為雙月刊,至今仍持續發行。

永不間斷的保育工作:保安林設置管理
1907年臺灣總督府公告今高雄壽山一帶山林為水源涵養保安林及土砂捍止保安林,此為臺灣地區保安林編入之始。
林務局延續日治時期保安林設置管理工作,保安林之面積已達46萬餘公頃,惟因社會需要及環境之變遷,亦解除保安林面積達2.7萬餘公頃。

生態旅遊「森」呼吸:國家森林遊樂區的建置
林務局經管佔全台土地面積44%、186萬公頃的林地,因應當今休閒遊憩及環境教育需求,1964年成立森林遊樂小組,積極發展森林遊樂事業,利用部分伐木林場復舊造林,景觀優美且有林道通達之地區則整建為森林遊樂區。及至2006年止,已開放太平山等18處森林遊樂區,每年提供約300萬人次之遊憩機會。

大家一起練腳力:國家步道網的建立
林務局於1978年編印「台灣山岳旅遊手冊」,並著手進行登山路線之勘查、避難山屋整建等工作。
自2002年起,著手將早期遍布台灣林野的步道、橫跨台灣中央山脈及海岸山脈的古道、林道等予以整體規劃,現已完成14個國家步道系統。

保護自然生態的最佳途徑之一:劃設保護區域
林務局於1960年代陸續規劃設置自然保護區域,使物種能在自然狀況下生存、繁衍。1974年設置「出雲山自然保護區」,是國有林中最早設立的保護區。
目前台灣地區(含離島)根據不同法規,奉准設置保留或保護區域,為台灣的珍貴資源與物種留下一席淨土,藉以繁衍,生生不息。

台灣超量伐木的時代背景
台灣林業曾面臨1945年後濫伐無度之聲浪,事實上,起因於日治時期,木材工業及房舍建材消耗林木過量所致!
於1946至1989年間,「伐多造少」固為不爭事實,但客觀檢視當時的時代需求,政府如此措施確有其時代因素。
林木外銷收入曾占國家公有事業總盈餘的三分之一,成為襄贊台灣經濟奇蹟的力主之一。其後因生態保育、永續發展的理念形成,年伐量逐年遞減,林務局直營伐木場、站並於1965至1989年間次第結束。伐木賺取外匯之舉,遂成過往雲煙。

Ⅰ.羅東林區管理處
太平山林場及羅東林業文化園區
太平山林場在林木伐採時期為台灣三大林場之一。1982年,伐木事業結束,於次年轉型為國家森林遊樂區,除保留有伐木時期的遺跡外,並積極整建自然步道。
太平山林場之製材及辦公廳舍等原址整建為林務局三大林業文化園區之一。園區完整保存並展示太平山林業開發過程之相關集材設施及歷史建物,且區內自然生態豐富,為民眾認識台灣林業歷史及生態保存的絕佳場所。

Ⅱ.新竹林區管理處
烏來台車
早期烏來台車係使用於運輸林木材料,且是以人力推動。之後台車轉型載送觀光遊客,經過一番曲折,改為如今的動力台車。
觀光台車位於烏來風景區遊客人潮匯集最集中的商圈,聯絡老街覽勝橋至瀑布之間的遊賞,附近的觀瀑台是觀賞烏來瀑布的最佳地點。

Ⅲ.東勢林區管理處
被遺忘的輝煌:大雪山林業公司
1974年改隸林務局的大雪山林業公司,工業廠區建於60年代,引進美國西部的製材方式。政府投下巨資,使東勢鎮搖身成為林業城市。
其後因伐木速度過快,於20年前結束林業生命,其中之大製材廠於2006年5月間突遭火融,毀於一炬,令人不勝唏噓。

Ⅳ.南投林區管理處
原始人力集材器:牛磨(wu-mo,閩南語發音)
林業為臺灣早期非常重要的經濟產業,在1959年以前,重型動力機具尚未普及,人力是最普遍的動力來源之一。
「牛磨」係以人力將絞盤上的兩支桿木循反方向推動鋼索,將山坡下之木材以鐵線綑綁,慢慢捲起,拉到上方路旁後裝車運出。因其構造簡單,節省人力又不須使用燃料,現場即可就地取材,故障又可輕鬆修復,遂成為最原始的集材工具。

Ⅴ.嘉義林區管理處
123到台灣,台灣有個阿里山
因阿里山地區的檜木森林頗具開發價值,於1906年開工興築鐵路,1912年嘉義到二萬坪正式通車,1914年延展至阿里山,並增設支線。
1965年起,林務局積極發展森林遊樂事業,投資整建阿里山風景區;原為運送木材的森林鐵路,也改為觀光鐵路,為現今世上著名登高鐵路。
「123到台灣,台灣有個阿里山,阿里山上有神木,我們明年回大陸」這首流行於1960年代的打油詩,其中描述之神木幾經雷擊後,於1998年將其放倒,存置於現場。後經票選活動,「光武檜」成為第二代神木。

Ⅵ.屏東林區管理處
浸水營古道及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
浸水營古道又稱三條崙,是前清8條開山撫蕃道路中,歷史最久、使用最頻繁、時間最長的古道,也是一條充滿活力的庶民之路。道上留有多處遺跡,供後人緬懷,現經林務局整建為國家步道。
本區於1981年劃定為自然保護區,1992年設置為浸水營闊葉樹自然保護區,2000年公告為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

Ⅶ.台東林區管理處
台東蘇鐵保留區
鐵樹屬於裸子植物門中的古老植物,距今約1億4千多年歷史。1920年佐佐木舜一在台東縣境內採集到野生的蘇鐵,被學者定名為臺東蘇鐵(Cycas taitungensis Carruth)。由於遭人濫伐、盜採,導致數量銳減。1980年設立「台東蘇鐵自然保護區」,又於1986年公告為「台東紅葉村台東蘇鐵自然保留區」。

Ⅷ.花蓮林區管理處
森坂(摩里沙卡):林田山聚落
「林田山聚落」原名「森坂」(日文發音為「摩里沙卡」),面積約有13.9公頃,為全台保存最為完整的日治伐木移民村。
花蓮地區林木開採始於1919年的「花蓮港木材株式會社」。戰後,移由「台灣紙業公司」經營,1958年更名為「台灣中興紙業公司林田山林場」。1988年,林田山停止伐木作業;次年更名為「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萬榮工作站」。主要機能由伐木林場轉型為林業文化園區。

Ⅸ.國土資訊的捍衛戰士-農林航空測量所
航空攝影設備之引進歷程
為了解台灣森林資源的分布與多寡,很早就開始利用航空測量技術。早期航空照片係委託軍方飛機拍攝,1970年林務局引進RC-8型航攝相機委託民間航空公司拍攝。1972年,林務局自購一架PA-31型航測飛機,同時引進RMK A21/23型航攝相機,連同先前購置RC-8型相機,自行實施航攝任務。
航空照片除供森林資源調查、遙感探測研究用以外,亦曾配合進行判釋稻作面積調查使用。
林務局擁有的航空測量設備與技術除不斷精進,亦不吝分享,促使各政府單位,能更加精準地掌握到目前的國土資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istorybo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